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青椒,苦“生师比”久矣!


青椒们常说,科研压力大,教学压力更大!更气人的是学生中认真读书的又太少。有青椒吐槽,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一个讲过的知识点,学生的回答能让人气的火冒三丈!但是苦于学生太多,生师比不容乐观。一对多已经是很给自己面子的说法,要说逐个辅导基本不现实,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江湖再见(类似经历请戳往期文章:“双一流”大学教授解散微信群,校方:符合要求)。这种一对多的教学关系,不得不面对生师比——学校在校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


生师比是用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地位,“生师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


生师比是高校办学结构中的一把双刃剑,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什么是合理的“生师比”,怎样确立合理的“生师比”指标,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



01

生师比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显示器


“生师比”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数据。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规模的大小,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据记载,早在汉武帝初建太课时太学生只有50名,生师比为10:1左右,博士老师常常采取部分或小组教学。至汉成帝,太学生扩充到3000人,生师比为200:1左右,老师资源不足,使太学教育质量快速下降,太学名不副实。《后汉书·儒林列传》中的“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描绘的就是这种教育情景。
高等学校“生师比”是在校学生和老师的数量百分比,反应了社会资源利用率和办学质量的通常关系。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生师比越高,似乎社会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因为一定的资源有更多的学生来享用;但生师比越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教学质量就越难确保,因为一个老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较低的生师比通常意味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因此,全世界主要的大学榜单全部把它作为关键的指标。


02

合理的生师比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在走向大众化过程中,都有一种拼命扩张规模、降低单位成本的冲动。但生均成本并非越低越好,它必须保持适度,生师比是衡量师生之间互动机会的指标,只有保证师生之间有充足的互动机会,才能使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从而使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生师比过低,会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及对教师的使用不充分,制约了教师的使用效率,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也不符合国际公约在公民受教育权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生师比过高,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精力参加实践、科研等活动,则会陷入讲规模不讲效益的泥潭。


可见,生师比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学者也指出,生师比与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值。合理的生师比,不仅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并站在学科的前沿思索教学,探讨改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大胆创新,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呈现效果。如此,才能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03

生师比例不当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生师比例不当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生师比过高,教师岗位有很大缺口。从教师层面讲,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如有的教师周课时高达40多节,一人承担3门课以上的教师占60.2%,最多达6门,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身体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此外,由于师资不足,很多高校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式,使得班级教学规模过大,有的大班甚至达二三百人,不仅加大了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而且从学生受教育的层面讲,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与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理论课如此,实践训练也同样受到影响。许多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因指导教师不足或缺乏合适课题及实践条件而走过场,使得本应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学生缺乏实践训练而难以达到培养目标。人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位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任务也是一定的,不加限制地扩大生师比的状态必须得到控制。



04

目前不同地区的生师比现状


我们以《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2021)》为例,对比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这三个地区高等院校师资配置相关情况。


2019年主要省市高校专任教师数量江苏最高,有12.1万人,其次为广东,有11.7万人,北京为7.3万人,河北为7.97万人(见图1)。相比2018年,2019年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人数增长最高的为广东和澳门,增长率均为5.9%,其中广东专任教师增长数量为6523人,澳门专任教师增长数量为145人,其次为河北,增长率为4.9%,增长数量为3731人,而浙江增长率为4.8%,增长数量为3109人,增长率最低的为北京,增长率为1.2%,增长人数为854人(见图2)。相比2014年,2019年主要省市高等教育专任教师5年间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澳门,5年增长率为30.4%,5年增长数量为605人,其次是广东,5年增长率为 19.8%,5年增长数为19047人,北京与天津5年专任教师增长幅度较小,北京5年增长率为4.9%,天津5年增长率为3.7%(见图3)。因此,近五年来,广东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增长速度在三大地区中较快,且专任教师规模在三大地区中较高。


图1 2019年主要省市(不含香港)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数(人)


图2 2019年主要省市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近1年增长分布


图3 主要省市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近5年增长分布


2019年三大地区(不含香港)高校的生师比平均值为17.68,其中江苏生师比配置最优,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5.80,其次是上海为15.94,北京为16.90,广东为17.37,浙江为17.75,而澳门生师比在三大地区中最高,为19.70(见图4),粤港澳地区的生师比配置较北京和长三角地区有明显差距,需要优化生师比配置。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高校的公开数据计算得出前20名高校的生师比平均值为8.90,QS前20名中的大部分美国高校生师比保持在3.00至7.00之间,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师比最低,为3.00,其次大部分欧洲高校生师比处于10.00至14.00之间,而亚洲的高校生师比配置相较欧美高校差距较大,基本高于14.00,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师比最高,为18.00。以QS前20名高校为参照,国内一流高校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师比配置最优,为4.00,接近美国名校生师比配置,其次是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生师比分别为9.00和11.00,接近欧洲名校生师比配置,而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生师比则高于14.00,与其他亚洲名校的生师比相近。


图4 2019年主要省市(不含香港)高校生师比


注:

师生比计算公式以教育部2020年6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给出的计算方法为标准:师生比 = (专任教师*1+兼任教师*0.5) : (博士在校生*2+硕士在校生*1.5+普通本科在校生*1+普通专科在校生*1+成人本科在校生*0.3+成人专科在校生*0.3+网络本科在校生*0.1+网络专科在校生*0.1)。

图1、图4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数据来源:2018、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数据来源:2015年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05

关于生师比的不同声音


生师比是反映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师比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它是否能准确测量教育质量?随着大学质量评定对其的广泛使用,关于它的争议也愈演愈烈。


对于过度依赖生师比数据的情况,每年负责出版英国大学指南的《卫报》曾提出严重警告:生师比只考虑到那些承诺会花大量时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而将那些被归类为研究人员但其实也会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排除在外。该报认为,简单的生师比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教学强度,并且也不能揭示谁在从事教学,是世界知名教授还是研究生助教。


英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高级研究人员史蒂芬·考特认为,尽管生师比是传统意义上衡量资源管理充分性(如教师可用性)的关键措施,但它其实可能是一个误导指标,该比例并不能与质量或者联系时间直接相关联“他们设想的是典型学者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进行教学,但其实这部分时间还会用于参与研究和其他活动。并且,这些教师的时间还会因为学科、大学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便是相同学科的不同阶段,这样的差异也依然存在。”


在缺少可用数据的情况之下,考特教授认为,“生师比可以作为粗略的和现成的衡量教职员工充分性以及该校教师能够给予研究及对其学生关注程度的衡量标准。”盖尔·麦克唐纳教授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管理学院终生会士,她认为高校面临着通过提高生师比来提升高校产出的压力,尽管生师比同样也被看作质量的保障。她认为生师比是较不稳定的构想,因为它不一定与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或消极产出相关联。


内容综合自:

1.郝燕萍、周英:《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

2.《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_生师比: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示器》

3.《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2021)》

4.2015年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5.麦可思研究文章

6.Carly Minsky.Top 100 universities with the beststudent-to-staff ratio [EB/OL]. 2016-02-22.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我,应届博士毕业生,我留在大湾区发展

“双一流”大学教授解散微信群,校方:符合要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